展 览:我站在画布面前
——苏天赐艺术百年回顾文献展
主 办:南京艺术学院
开 幕:2022年11月18日10:00
展览期间将举行苏天赐艺术思想学术研讨会,举办苏天赐艺术历程纪录片首播活动。
苏天赐(1922-2006),是现代中国杰出油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油画艺术的创作、研究、教学,成为油画意象风的先驱,在作品中呈示了中国油画的文化面貌与经典语言,影响广泛而深远。苏天赐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长达半个多世纪,在他诞生百年之际,又逢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10周年纪念之时,南京艺术学院特此举办展览,以缅怀苏天赐教授的艺术人生,欣赏他的油画风貌,研究他的艺术历程与思想发展,启迪后人在中国油画之路上继续探索前进。
前 言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时值苏天赐先生百年诞辰,又恰逢南京艺术学院一百一十周年校庆之际,再读苏先生的画,无论静物风景还是人物肖像,无论杨柳飞燕还是湖海河山,都让人不由得想起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这几句灼灼之言。
苏天赐先生不仅是横贯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的杰出油画家和著名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油画中国化、油画民族化的倡导者、践行者及传播者,是中国油画的重要分支江南油画的集大成者。苏先生不仅用他的画笔见证了旧时代的结束和新中国的诞生,亲历了改革开放,更是手执画笔,栉风沐雨地一路画进了新世纪,他画笔下的东方神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空灵动人。苏先生以油画名世,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先生起,便遍历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及至1952年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为了美术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人才,为油画的中国化、民族化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礼记》讲“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苏先生可谓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在数十年的绘画征途上,苏先生下南洋访港台、东赴日本西取欧美,融汇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于一炉,不仅“实现了油画语言从西方体系向中国表达方式的基本转换”,更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在那个时代把中国油画发扬光大的历史重任。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蒂娜像》《黑衣女像》,五十年代的《女社员黑媛》《节日试新衣》,六十年代的《太湖渔港》《槐花》《夹竹桃》,七十年代的《东海渔家》,八十年代的《沉醉》《早春》,九十年代的《太湖中的小屋》《不冻的溪流》,到新世纪初的《霜晨》《谷底春风》《又是一年春草绿》等等一大批杰作,一方面既充分地展现了苏先生滔滔不竭的创造力、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思虑超前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引领并奠定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我生命中存储的最为久远的记忆就是故居门前那一片葱绿……大自然把大门拉开,展示她斑斓的胸怀,滋润我的感官直到血液中的点点滴滴,使之与生命同增,与心灵同在。我很庆幸此事能从我幼小的时候开始,她促使我学会了绘画,我从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快乐,它单纯而质朴,足以让我享受终生”。苏老晚年的自白,更是朴实归真、春风化雨,令人肃然起敬。沈行工先生在谈及苏老时认为:“苏先生的艺术是真诚的艺术,正是出自这种真情与至诚,使他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仍能以孩童般的心灵去感受自然、感受世界”诚哉斯言!祈愿苏老的绘画精神在更加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能够持续地启迪来者,垂范后世。是为序。
张凌浩2022年10月(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校长)
展览展出100幅作品,主要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孤山眠师
“我的这条路是怎么走出来的,是在林先生来了之后。他告诫我们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这种告诫像散布多种基因的种子,让我们各自领取去培育、滋长。”
——《信步与回眸——苏天赐教授访谈录》,苏天赐 邬烈炎,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4期。
孤山眠师部分呈现了苏天赐在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先生学习、研究、创作及作为助教时期的作品,画面以写实表现为基础,又融汇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形式的特点。
《黑衣女像》.布面油画.83x68厘米.1949年
《西子湖》. 布面油画.31.5x39厘米.1949年
第2部分:主题叙事
“‘你为何要画画?’‘为何要这样画?’这样的提问有时来自他人,有时来自我自己。我唯一现成的回答是:‘这是我精神上的需要。’ 这样的回答并不新奇,也不是我的独有的,但只能这样说,因为这样才真实。”——《画余赘语》,苏天赐,刊于2005年《新美术》第2期
主题叙事部分展现了苏天赐以饱满的热情与强大的写实能力,在各个时期完成的主题性、情节性绘画作品,是对历史、时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
《弯弓射日到江南》.布面油画.180x190厘米.1976年
《焦裕禄》. 布面油画.160x200厘米.1963年
第3部分:人物风情
“油画在我看来,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在艺术的历史与形态中是有人文内涵的。但是在我表现我对对象的感受时,它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存在。当然,作为一种媒介如何运用油画语言则取决于个人的智慧。”
——《万物于我,是借以坦示心灵的载体——苏天赐访谈》,惠蓝,刊于《美术观察》2005年第9期。
人物风情部分展出了苏天赐在各个时期创作的人物题材作品,包括了江南水乡妇女,与西南新疆少数民族盛装人物,人体写生等题材,风格多样,手法丰富,反映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
《维吾尔族少女》.布面油画.79x60厘米.1954年
《女社员黑媛》. 布面油画.42x32厘米.1952年
第4部分:花枝缤纷
“记得先生在杭州执教时,暇时常以养花护草,或与来访的学生纵谈为乐,有一次和一个学生乘兴出外到附近山头走走,偶然在地上发现一方瓷片,把玩之余,轻轻漏出一句:‘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先生的本真就是如此。……揣想先生当时心态,随笔而成的,或许是他心目中的世间桃源!”
——《由一幅小画而引起的话题》,苏天赐,2005年9月4日。
花枝缤纷部分展示了苏天赐喜爱描绘的花卉写生,展现了贯穿一生的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展现了表现手法多样艺术图式,传达出灵动与激情的绚烂色彩。
《槐花》.布面油画.54x47厘米.1962年
《槐花》.布面油画.67x56厘米.1962年
《黄玫瑰》.布面油画.41 x 41厘米.1995年
《映山红》.木板油画.54 x 26厘米.1985年
第5部分:抒写自然
“我自己觉得,大自然才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里面那种生命涌动的感觉。我在画中一直想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我时常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和它连在一起的。……我把作画看作是对自然的真情倾诉,所以我作画时都很激动,很快乐。”
——《万物于我,是借以坦示心灵的载体——苏天赐访谈》,惠蓝,刊于《美术观察》2005年第9期。
抒写自然部分展示了苏天赐多年来的风景写生,阳江、西湖、太湖、漓江、富春江、大海、黄山、长江大桥......记录了艺术家与大自然的对话,传达出无限热爱之情。
《漓江》.布面油画.65x100厘米.1997年
《太湖鱼塘》.布面油画.107 x 107厘米.1992年
《洞庭西山》. 布面油画.56 x 55厘米
《西湖雨》.布面油画.56 x 56厘米.1979年
第6部分:空灵意象
“总体而言,我认为‘意象’两字很好,这是真正中国化的。中国的油画用中国自己的美学理论归纳总结,已经到时候了。”
——《信步与回眸——苏天赐教授访谈录》,苏天赐 邬烈炎,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4期。
空灵意象部分的作品是苏天赐艺术中经典的意象图式,画家进入空灵之境,信步于诗性的画面之中,呈示了艺术生命的绝唱。
《太湖》. 布面油画.60x 110厘米.1985年
《早春》.布面油画.60 x 109厘米.1988年
《秋云》.布面油画.60 x 110厘米.1995年
《早春·汤湖泉》.布面油画.75 x 250厘米.2003年
作为文献展,此次展览同时展出了苏天赐教授的大量艺术笔记、日记、书信、诗歌、随笔、回忆等资料,大量苏天赐教授的生前图像资料与艺术活动纪录片。还有著名艺术史家、评论家、策展人的评论与研究成果。陈列了苏天赐教授的多种作品集与历次展览文献、研讨会等资料,及复原了画室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