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及相关活动
3/15
上午
9:50-12:00
“再谈摄影”——AMNUA2018摄影展特邀论坛
地点:传媒学院2楼资料室
下午
3:00 开幕式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一楼中厅
3/16
下午
2:30-5:30
刷屏/劳作展 艺术家策展人对话
地点:美术馆二楼公共空间
摄影在新的千年以来,已经不仅仅是布勒松“经典瞬间”的图像叙事,也不仅仅是对于社会景观的“客观凝视”。摄影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现实中存在,成为一种新的义肢般的条件反射,也是当代人类一种新的异化行为。如果说本雅明呼唤的图像的“灵光”在纸媒时代就已岌岌可危的话,那么在屏幕时代则随着像素的不断提高进一步烟消云散。
千万兆的高速以太网连接起来的网络空间中,由通讯终端发起的快速拍照、后期处理、公开发布、迅速刷屏,这所有过程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这一行为意味着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手机/相机作为人的延伸,每一次拍照与刷屏都意味着一次新器官的自发性痉挛、一次新器官官能综合症的爆发。在以视觉为先导的娱乐经济中,劳作与消费的边界也在瞬间崩塌并合而为一。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学院美术馆之一,2018年度即将推出的《刷屏/劳作:AMNUA摄影展》针对当下全球社会生活中图片与影像的生产现状,旨在打造出最具新媒介时代特征的摄影大展。展览由策展人郑闻、海杰策划,吉姆?拉默(Jim Ramer)、陈正联合策划。以“加速的西西弗斯”、“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上传”、“闪回”、“2+2=5”等多个展览版块,勾勒出当下世界最鲜活生猛的图像生活与影像历险。
版块简介
1.“2+2=5”
关键词:捏造 排演 篡改 历史 叙事
数据正在成为自由意志的替代品,技术则帮助个体进行幻想和捏造。不用进入《阿凡达》的3D世界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日常的图片软件就是重组图形的数字利器。事件则被反复排演,呈现出千变万化又荒诞不经的“拟像”。对于历史、现实、新闻、地理、文字、以及周遭的一切进行篡改和重组,才是读图时代的政治正确与意识形态。煞有介事的图像演出,并不意味着回归所谓“真相”与“真理”的“拨乱反正”,反而揭示出图像演示、历史叙事、集体记忆之间最一致的虚妄属性——即永远待租、可被篡改、任意捏造。2+2=4不过是碰巧和偶然,2+2=5才是必然和永恒。
艺术家: 陈浩洋 Dina Goldstein 董宇翔 何博&许雷 李郁+刘波 马玉江 鸟头 王育臣 杨欣嘉 张巍 张彦峰 张业鸿 张之洲
2.“”
关键词:自拍 凝视 沉溺 身体 本我
“我”是镜像中的纳西萨斯,“我”是自拍镜头中的水仙,以审美的名义在图像的泳池嬉戏狂欢,在他者的注视中流连忘返。电子屏幕与早就替代了水面也淘汰了镜面,“我”是图像的制造者和主体,“我”也是图像生产的碎片和副本。今天,随着自拍镜头的切换,镜像甚至不再颠倒左右。自拍时代的婴儿,从一出生便可以将拉康的“凝视”更加彻底地变成他视。每一个在镜头前搔首弄姿或酣然入睡的面孔与身体,都一样成为渴望着被观赏、被刷屏、被消费的像素。“我”,既是主动暴露于窥视之中的肉身,也是籍此打捞“身份”和“本我”的孤魂和野鬼。
艺术家:董金玲 Herger Svetlana 胡尹萍 贾方&宋健 李暐 绿脊 马爽 裴丽 Polixeni Papapetrou 邱炯炯 Suzy Lake 孙小川 张晓 周康
3.“加速的西西弗斯”
关键词:生产 徒劳 反复 时间 循环
并不是所有的生产都有意义,而绝对的空虚却在攻城掠地。乐此不疲的“劳作”和“娱乐”在屏幕中反复切换,跨过泾渭分明的边界,构造了居伊?德波“景观时间”在移动终端时代的“虚假循环”。《黑镜》中《一千五百万的价值》这一集描绘的未来世界,人类踩车劳作换来的电子货币,正是用于每日卧房里电子游戏的更新升级,或者参加选秀节目娱乐至死。“娱乐”和“欢乐时光”作为一种实则空洞伪善的享乐主义,反衬了当下人类生存的悲剧缩影。惰性的经济和资本主导的顽固体系,全面掌控设计着社会生活和时代思潮。而关于欲望的“加速主义”的终极抗争,究竟是有一线生机的逃逸与反击,还只是西西弗斯般徒劳的重复?
艺术家:Fu Meng 高元 蒋鹏奕 雎安奇 刘成瑞 梁半 彭韫 孙略 宋拓 许翔 郑宏昌 周啸虎
4.“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上传”
关键词: 算法 界面 智能 监管 BUG
云,数字幽浮的空间延伸,储存空间的乌托邦。计算和算计的两面,它引领我们将信息存储,交出不可承受的信息存量,这是云对我们的承诺,也是对我们的挟持。是托管和吸纳,也是窥视和监管,它并没有隔离“操控”的词根。事实上,云,变成了墙的弥散状态。当算法自动生成图像,当万物之间开始相联,当程序突然出错或崩溃…它所提示的,是有关机器的未来主义美学?是脱离人类的自主欲望?还是掌控一切的磅礴野心?在未来的未来,人和机器谁会成为对方的施令者和编程者,亦未可知。不可触摸的东西却无处不在——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上传。
艺术家:陈抱阳 陈界仁 黄乖儿+汪润中 缪晓春 林欣 卢杉 仇敏业 邵文欢 吴珏辉 郑达 郑龙一海
5.“闪回”
关键词: 日常 景象 既视 共时 短路
日常生活场景、政治权力空间、公共文化场合、宗教神权领地、意识形态遗址——“客观”或者“冷视”仿佛成为一种标准化的视角。这看似统一的视角背后,实则是一双双出发点完全不同的眼睛。这不是一种刻意的方法论,而是个体积极的拍摄动机和拍摄本能。那些无人问津的场域经由刻意的发现和曝光,进入观者的感知系统,形成难以言状的“闪回”。那种熟悉与恍若隔世的悖论,从图像的整体氛围中溢出,却并不停留在场景的任何一个具体细节之中,偶然出现的“人”也可能仅仅是作为景象的“道具”而出现。某一个瞬间,这些人工的空间或自然的景象,恰恰是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潜意识的一次闪现,是来自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一次共时性的呈现或者短路。
艺术家:陈卓 董钧 董文胜 冯立 高岩 韩磊 黄晓亮 李明 刘雨佳 Marco Scozzaro毛剑锋 孙彦初 Sarah Palmer 唐晶 严怿波 杨文彬 杨心琪
策展团队
郑闻
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任《画刊》学术顾问、Banana Art Space艺术总监、ArtMo艺术澳门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评委、新星星艺术奖评委、CIFF中国独立影展选片人。主要工作方向为:展览策划、学术研究、馆藏规划、机构管理。郑闻的策展强调美术馆级别的展览品质,开阔敏锐的艺术视野和鲜明的学术立场。既策划了多个国际现当代大师展览,也不遗余力关注与推广中国青年艺术的发展。迄今,其策划的重要展览达到40 个,应邀巡回至伦敦、不莱梅、慕尼黑、澳门、三亚、北京、广州等地,带领纪录片团队拍摄纪录片5 部。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日本关西大学、上海K11艺术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市美术馆等院校和机构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于国内外重要媒体与刊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三联生活周刊》、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加拿大《寰球华报》等,发表研究和评论文章40 多篇,30 余万字。
海杰
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2011、2013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会委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资助奖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摄影组初评评委;2013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2013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爆名展策展人;2014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策展人;2015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2016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1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届AMNUA摄影展策展人;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委;第六届西安拴马桩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成都A4美术馆“回声”国际摄影研讨会主讲嘉宾。学术方向:中国当代摄影个案研究、中国当代摄影口述史、中国当代摄影语言流变与社会思潮。近期主要写作“看图说话”系列文章,针对典型的热点图像,以事件为切口,探讨其中图像与权力、意识形态、文化政治以及媒介理论之间复杂的样态和关系。出版有《照镜子的人》、《表态》、《屏幕生存》等书。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
Jim Ramer
艺术家、策展人和教育家。美国纽约帕森设计学院摄影系主任。他的作品包括摄影、录像、雕塑和装置。他的作品最近曾在纽约佩勒姆艺术中心、平遥国际摄影节、丹佛摄影月等展览中展出。并亮相于泰国清迈美术馆、中国天津美术馆、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韩国全州摄影节、新西兰圣菲圣艾特金画廊等机构。他在韩国大邱网络摄影节、新西兰奥克兰摄影学会、犹他州盐湖城摄影教育学会会议,以及在奥尔巴尼举行的SPE-NE区域会议、纽约摄影节和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上发表了演讲。而近期他在中国、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以及纽约市策划了一系列展览。
陈正
策展人,艺术评论人 ,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AMNUA)影像方向策展人,公教项目策划人,南艺摄影系特聘教师,英国Nottingham Trent 摄影专业硕士。韩磊“时差”&冯立“白夜”双个展策展人;一分钟影像南京之旅策展人;“极地光影”策展人;乔-彼得·威金JOEL - PETER WITKIN个展执行策展人;AMNUA微影像计划——中国 实验短片影像展执行策展人。从事影像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长期关注当代青年艺术家发展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