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艺术家 | Artist

L.S.洛瑞:艺术家·人民

L.S.洛瑞:艺术家·人民

2014年11月14日——12月16日

开幕/2014年11月14日下午3点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第4展厅

主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

克莱恩·卡尔曼画廊(英),艺触咨询(英),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合作/

萨尔福市政府(英),洛瑞中心(英)

赞助/

韦莱(全球保险经纪人与风险顾问),安盛艺术品保险

出品人/

李小山

策展人/

王亚敏,安德 鲁·卡 尔 曼

展览统筹/肖朗

策展助理/李沁灵,刘丹杨

延伸活动

讲座/ L.S.洛瑞与英国现代艺术

主讲:安德鲁·卡尔曼

时间:2014年11月15日 下午3点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公共区域

讲座/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的历史审视

主讲:刘金源,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年11月下旬(待定)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公共区域

讲座/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英国文学创作

主讲:陈兵,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时间:2014年11月28日下午3点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公共区域

相关视频

L.S.洛瑞:艺术家·人民

浏览相关视频

地点 | Venue

4展厅

日期 | Duration

2014.11.14 - 2014.12.16

视觉设计 | Vision

李小山

策展团队 | Curator Team

王亚敏,安德 鲁·卡 尔 曼

L.S.洛瑞(L.S.LOWRY, 1887-1976)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和知名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但却不为其他国家的人们们所熟知。自1900年到今日,洛瑞的作品出现在340个艺术展览中,而2014年11月14日在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L.S.洛瑞:艺术家·人民》则是洛瑞在英国本土以外的美术馆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汇聚的近三十幅洛瑞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及纸本作品,均由我们精心挑选自英国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继2013年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大型回顾展之后,这次展览能够使来自南京、中国甚至更大范围的新观众有机会欣赏洛瑞的作品并了解它们的价值。所以,我们很荣幸在当下向公众推出该展览及相关活动。

一百年前,L.S.洛瑞(1887年—1976年)在英格兰北部的曼彻斯特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当时的曼彻斯特迎来了一场英国社会不可阻挡的大变迁。洛瑞和曼彻斯特城一起处在了英国工业迅猛发展的中心。工业的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变革。城市里挤满了人,林立的厂房和烟囱将人们层层包围(《工厂景观》,1965)。这也正是中国与洛瑞作品之间的共鸣之处,这也是在中国举办小型洛瑞作品回顾展的原因。中国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以产品制造为驱动力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并且有大量产品出口国外)。这与大约一个世纪前洛瑞对英格兰北部的那场工业变革的观察和记录有着高度相似性。

洛瑞对人们在这样的城市中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既画过被大雨浇成落汤鸡还一步一滑走去工作的人(《穿风衣的男子》,1945),也画过拍卖行里嘈杂喧嚣的人群(《拍卖会》,1957)。这是洛瑞的创作“食粮”。这就是洛瑞,一位属于人民的艺术家。

这场小而精的展览汇集了洛瑞的油画与素描作品,它将首次把洛瑞--—这位在英国深受喜爱的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我们希望中国观众可以结合自己在像南京这样一座繁华又匆忙的都市中的那些愉悦或富有戏剧化的生活体验,对洛瑞的的作品产生共鸣。

策展人语

王亚敏

L.S.洛瑞(L.S.LOWRY, 1887-1976)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和知名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但却不为其他国家的人们所熟知。此次展览汇聚的近三十幅洛瑞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及纸本作品,均由我们精心挑选自英国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L.S.洛瑞:艺术家·人民》是继2013年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大型回顾展之后,洛瑞在英国本土以外美术馆的首次个展。这次展览能够使来自南京、中国甚至更大范围的新观众有机会欣赏洛瑞的作品并了解它们的价值。所以,我们很荣幸在当下向公众推出该展览及相关活动。

50多年来,洛瑞一直在英国北部城市曼彻斯特描绘他身边的生活与社会。他的作品描绘的都是在家乡的厂房中、公园里或足球场上工作和娱乐的普通人。时而刻画工业社会生活的艰辛,时而充满风趣与幽默,这些忠于现实的观察,在今天受到了英国公众的广泛喜爱和赞赏。但是“艺术世界”内部向来争议不断,对洛瑞的接受亦不能避免争议。问题的关键之一是洛瑞艺术的核心价值:艺术和人民休戚相关。“一切等级的和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这一社会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性宣言,在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现代艺术革命中亦不断被验证,艺术和人民的关系被不断强调。但是,与此同时,人民在艺术中的存在也不断被漂白。现代主义之后,当代艺术的重要实践之一是作为美学实践的真与善的实践,道德问题就是美学问题,艺术能否和如何为人民服务成为艺术家的心结。

洛瑞创作的主要语境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及社会逐步衰落背景下的现代性社会生活。他对现代性生活的描绘弥漫着沮丧和孤独的气氛,但不失尊严,甚至幽默。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是如何不断承受着现代性生活的带来的困境: 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以及人被异化所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隔膜。在此意义上,我们也愿意将洛瑞的艺术称为一种现代性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波德莱尔)。这种英雄主义也尤其强烈地体现在洛瑞本人身上。洛瑞的生活和创作同大众息息相通。洛瑞坚持做一个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家,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如何渡过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洛瑞宣称他创作的都是 “自画像”——对人民的尊重就是对人的尊重。

因为中国当下的历史进程及其现实,包括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与人)栖居的困境等等,洛瑞作品在南京的此次展览必将引发我们的共鸣和反思。艺术家是人民的一员、人民如何拥有艺术等此类问题是当下流行的艺术实践(如参与、介入、公共性等)中的重要命题 ——人民成色在艺术中的反映是一块试金石。

安德鲁·卡尔曼

劳伦斯·斯蒂芬·洛瑞(简称L.S.洛瑞,1887年—1976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曼彻斯特。他是英国最有名、最成功并且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和素描记录着英国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自然、和人文景观。英国社会的重大变迁贯穿了20整个世纪,而洛瑞这样的创作方式和题材也一直延续到1976年,直到他离开人世(时年89岁)。

二战前与战中期间,洛瑞描绘的主题展现了后工业时代的英国(北部)社会中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纷争;而那些对未来充满了隐忧画作则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沮丧和坎坷生活。洛瑞白天不得不出门为收租公司去收房租,只能晚上画画,而且还要照顾他生病的父母。他的很多作品色调阴暗,并使用厚重的油彩和多层涂抹方式创作。他以这样的绘画方式突出同胞们的艰难生活。

一战的余波使得英国社会依然处在破产的边缘:新兴的、躁动的、尚未争取到权力的工人运动,衰落的帝国,还有刚刚经历了毁灭性重创的“金融体系”萌芽,造成了英国严重的经济动荡和社会恐慌。这时的英国尚没有如今的全民医保或社会福利的庇护,完全是一个阶级当道的社会。很难说此时的英国是否已经真正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走上了崛起之路。

洛瑞虽然为收租公司打工,但他绝不是那个困苦社会的寄生虫。事实上,他本人十分无私。但洛瑞的作品却是和那个充满绝望和困顿的社会相依相存的,甚至“得益于”这样的社会。他绘画的大量景象都发生在公众视野之下,只不过众人见过且过,唯有洛瑞记录了下来。伴随打架斗殴、意外或是警察逮捕而来的喧嚣和骚动常常会招惹来人群的围观,但这只不过是平常无奇又煤烟缭绕的曼彻斯特普通一天,顶多算个谈资,很快就被遗忘。二战前及40年代初期,这些内容就是洛瑞的视像调色板上的油彩,他一心要以纪录片摄影师一般的忠诚将所见的内容如实地反映在画布之上。洛瑞,一个真正的社会历史学家。

1945年以后,艺术家的作品随着着社会变迁发生了很大变化。洛瑞从办公室的工作中退休、经历了双亲的过世,同时也因为作品在艺术市场中大获成功和日益增长的名声而倍受鼓舞。他重新焕发出活力。尽管他在生活上还是放弃了诸如电视机、电话机和汽车(洛瑞喜欢乘坐出租车去他常去的地方,这点和我很像)等战后现代化的新装备,在艺术创作上,有些上了年纪的洛瑞开始营造一种更轻快的感觉,使用更为明亮和更多种类的色彩,欢快、均和。洛瑞依然描绘那些社会记录式的宏大复杂景象,但都是些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作品。这与英国当时对更加稳定、健康和富足的未来与日俱增的的向往不谋而合。

我已故的父亲安德拉斯·卡尔曼(1919—2007),在他20岁时以匈牙利的犹太难民身份于1939年来到英国。10年后,他在曼彻斯特开了他的第一家画廊。洛瑞于1950年参观了画廊并成为了画廊的客户。他在我父亲为画廊经营一筹莫展的时候,从他手上购买了一幅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尽管洛瑞和我的父亲有很多不同,包括年龄、国籍、背景、行为方式甚至身高,但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7年,我父亲把画廊搬到其现今的所在地——伦敦骑士桥。虽然从来不是洛瑞的一级经销商,但多年来画廊已经交易了几百幅洛瑞的作品。画廊也举办了多场有趣的洛瑞展览,出版了丰富多样的画册,并一直在鼓动英国艺术机构向海外推广洛瑞的作品。但非常遗憾,这在洛瑞和我父亲的有生之年从未发生过。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能够协助实现洛瑞作品在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出,我感到十分的开心和荣幸。这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洛瑞第一次在英国以外的美术馆的举办展览。因此,我要感谢AMNUA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馆长李小山先生,联合策展人王亚敏先生,Burberry Asia Ltd.(博柏利亚州有限公司), Willis(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及AXA(安盛艺术品保险)。尤其要感谢的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英国合作项目的代表肖朗女士。我和她相识于2013年的伦敦大师艺术博览会,她的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和鼓励才使得这个展览最终得以实现.


Organiser 主办方

        

Co-organiser 协办方

                      

Supporter 支持方

                             

                            

Sponsor 赞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