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问问:雕塑史 |《讯息即媒介》第四季 第10集 |AMNUA展讯

艺术家 | Artist

薛问问

地点 | Venue

南京艺术学院5号展厅

日期 | Duration

2025.11.13 - 2025.12.01

总策划:王亚敏

策展人:薛亮

展览执行:顾飞廉、李馀然


薛问问:雕塑史 

展览时间:2025.11.13——12.01

展览地址:南京艺术学院5号展厅

 

本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十年前,曾参加王亚敏策划的展览《丝路国际》,展出地点同样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时隔多年再度呈现,并非简单的“旧作重置”,而是在与王亚敏“信息即媒介”系列策划的对话中,被重新激活。

 

策展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当下,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当代艺术生态中,无论是体制内频繁参与展览与项目,还是独立艺术家为工作室运作奔忙,创作往往被生产节奏、市场曝光与流量机制所驱动。创作逐渐成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甚至接近“创意血汗工厂”。

 

这种状态引发一种反思:创作是否正在被异化?

我们究竟在生产作品,还是在完成任务?

当创作脱离了“发现与愉悦”,只剩产量和输出,

它的意义是否仍然成立?

 

 

 

正因如此,本次展览选择重新呈现旧作,而非生产新的实体作品。作品本身没有发生物质变化,但在新的语境中,它们获得了新的意义。重新观看既是一种再生产,也是一种拒绝盲目制造的姿态——不增加物质,不制造视觉垃圾,关注意义本身的生成。

 

关于作品

 

 

 

这些作品完成于 2015–2016 年。创作背景是一种对既有历史叙事模型的怀疑:一些由辉格史观构建的宏大概念似乎正在动摇,亟需“知识考古”。艺术家以此为契机,将抽象概念寻找图像对应物,通过投影方式让图像“悬浮”在东莞工厂生产的巴洛克装饰构件表面,再以手绘方式将图像固定。

 

这些装饰构件原本用于欧洲皇宫等高端会所的空间装饰,它们既象征消费主义审美,又承载现实结构的权力逻辑。让抽象概念以漂浮的图像停留在这些繁复装饰之上,是一种媒介挪用,也构成隐喻。

 

 

 

策展人关注的不是手绘本身,而是——

信息的漂浮性、媒介性及其对现实的塑造能力。

 

本次展览中,策展团队尝试以“圣物化/远古化”的方式呈现作品:它们像摩西的石板,也像辉格历史叙述中的柏拉图洞窟,成为一种关于“记录与理解世界”的图像。

 

 

 

展览提出问题:

在信息构成现实的时代,

我们与一万年前在洞窟中用图像理解世界的人,

真的有区别吗?

 

 

 

 

 

 

艺术家介绍

 

 

 

薛问问 Xue Wenwen

艺术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1980 年生于江苏南京,2002 年获南艺雕塑专业学士学位,2009 年获南艺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展览与项目(部分):

• 2025|第18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 2024|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南京站)

• 2018|中国第四届青年雕塑家双年展

• 2016|三亚艺术季“日行迹”公共艺术项目

• 2015|北京 UCCA《经济基础》

• 2012|金鸡湖双年展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美术的当代复兴研究》,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教材。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三维形式基础、跨媒介雕塑、毕业创作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