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流·开新”
致敬中国动画教育创办七十五周年暨南京艺术学院动画学科建设汇报展
指导单位: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分委员会
主办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
中国动画学会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颜文樑纪念馆
海德堡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南京观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5.10.14——10.27
展览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楼
开幕时间:2025.10.14 09:00
开幕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一楼报告厅
策展语
滚滚长江,是中国动画的母亲河,也是南艺文脉流淌的路径。
113年前上海美专成立,112年前苏州美专成立,75年前苏州美专开设动画科;1952年,上海美专、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汇聚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由此诞生。1999年,南艺动画学科复建。
学院的历史,并非碑刻与校名的叠加,而是一条条能力与气质的传递线。南艺动画的精神,正源于美专传统的“敢开先路、敢担其责”——以实验为常态、以规范为底线、以公众为目的。
1999年的学科重建,不是为学院添一行条目,而是对时代的回应。我们需要可验证的教学体系、能与产业对话的工程秩序、与捷径保持距离的美学尺度。二十余年来,南艺动画从技术导向,成长为理念—方法—场景耦合的系统,毕业生以手艺与判断力回应时代,这正是“闳约深美、不息变动”的写照。
这次展览不是回忆录,而是一场“切片学”——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复核原创精神。我们将苏州美专实用美术理念的开拓与上海美专的漫画传统并置,追问动画艺术原创立场如何生成:方言如何入画,器物如何叙事,笔锋与镜头如何共谋;以及,在集体生产中,如何守住质量与伦理。
动画作为一种中国文化话语的书写,可以长江为喻:上游是观念与训练的源头,中游是知识与工程的秩序,下游是作品抵达社会的路径。长江不问来处,只问是否向东。南艺的范式亦然——在地而不自闭,开放而不失尺。
如今,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我们的立场是:让技术回到“语法”,而非篡位为“作者”。AI可加速创作,却不能代替判断;可推演风格,却不应逃避伦理。我们关心的是流程的可追溯性、数据的清洁性与审美的可讨论性——让创作保持难度,才能保有尊严。
26年来,南艺动画的教学,逐渐从“课程列表”走向“问题—方法—场景”结构:地方文化如何进入角色,叙事如何与音乐、色彩互证,“成本”如何与审美共舞。每一门课都要回答清晰的问题,并提供可重复的验证过程。研究与创作并行,证据链成为知识增量;建设“中国动漫数据库”,正是让史料成为可计算、可复用的学术资源。
我们按问题组队,不按岗位分科。团队的默契在于共识:质量、节奏、伦理。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学习的目的在于“成为”——成为能判断、能协作、能坚持审美的人。
评价体系也如此:叙事是否成立,角色是否可信,工艺是否稳定,流程是否合规,观众是否获得具体感受。艺术人才培养的内核不是打分,而是守护创作的长期主义。
若“南艺范式”有定义,那便是:在地取材,系统训练,开放协作,稳步迭代。
建设一门学科如同引川归海——源头要清,河道要宽,堤岸要稳,入海要正。
愿观众离开展厅时,能感受到:南艺动画的文脉,并非抽象的理念,而是由日常训练与严密流程构成的学术肌体。1950年的首创与1999年的重建,只是两颗锚点,它们共同指向当下这件朴素的事实——在复杂处保持清晰,在嘈杂中守住尺度。
其余,交给作品与时间。
我们仍沿江而下,再次出发。
展览学术讲座系列
1、《苏州美专动画科:当代中国动画教育的起跑点》
讲座时间:2025.10.14 10:00–10:30

夏燕靖教授,艺术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辑刊主编。南京艺术学院荣休二级教授。
2、《中国动画的审美培养与创作》
讲座时间:2025.10.14 10:30–11:00

李剑平教授,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主任,原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
3、《美术片<九色鹿>的诞生》
讲座时间:2025.10.14 14:00–14:50
冯健男,南京艺术学院校友,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级美术设计师,《九色鹿》美术设计师。
4、《学习是我的一生》
讲座时间:2025.10.14 14:50–15:40
吴云初,南京艺术学院校友,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作设计师,一级美术设计师,一级动作设计师 《葫芦娃》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