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果河到长江——南京艺术学院中非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展| AMNUA展讯

艺术家 | Artist

邹  明、朱智伟、尹悟铭、徐  飞、薛问问、冯  且、常宝麟、秦  天、许新龙、井盈昌、刘 辉、蔡佳男、冯正阳、任子言

地点 | Venue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1展厅/实验空间

日期 | Duration

2025.09.28 - 2025.10.29

展览总监:王  方,杨  山

展览出品:林书传

学术支持:谢燕申,张宏蔚,朱智伟

展览策划:曲  俊

展览统筹:毛春海

联合策展:张安平、唐  玲、张淑斐

视觉设计:殷建宇

宣传推广:徐轩露 倪清蓉 

公共教育:宣文陵 徐  乐 金玉衡

行政事务:王  韵


从刚果河到长江——

南京艺术学院中非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展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联合承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

南京艺术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

南京艺术学院非洲艺术研究所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展出时间:2025年9月28日——10月29日

展出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1展厅/实验空间

 

隐秘的线索:从刚果河到长江的雕塑艺术创作

 

位于非洲大陆中西部的刚果河及尼日尔河流域先民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创造了种类多样的人类文明。此区域内各部族所创发的非洲木雕艺术,便是这些文明所凝结而成的典型艺术形态之一。19世纪后期,非洲雕塑艺术所呈现出的视觉魅力令欧洲的收藏家和艺术家着迷,他们从刚果河流域的雕塑表现手法中汲取灵感,由此开始了突破自然主义局限的尝试。可以说,非洲原始艺术对欧美现当代艺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后来又波及到了世界各国…在以此为线索的艺术史中,相应的研究著述及展览文献颇多。

 

本次展览意图呈现的是非洲雕塑艺术与中国当代学院雕塑创作者在创作主题层面的呼应与关联。在展览的前期筹备阶段,策展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感到似乎有一条隐秘的线索指向中国与非洲艺术创作的共通性,于是尝试从不同以往视角去构划此次展览。因此,展览并非是在非欧艺术比较的方向上继续探索,反而转向以物性本体为线索的现象学与设计学研究,从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视域,去探讨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源泉——对故去先祖与同胞的怀念与祭奠、对族群延续与真挚情感的期许、对作物丰收与未来生活的憧憬、对共同信仰的笃定与虔诚、对民族自由与国家主权独立的渴望、对崇高品德与艺术精神的追求…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应“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上文提及的这些人类共同的诉求中,非洲木雕的艺术语言展现出了雕塑从部族圣物到殖民奇观;从后殖民批判符号到当代身份实验载体的艺术蜕变。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观念与策略解构了殖民档案的权威;艺术创作者的在地重写,则揭示了雕塑这一艺术创作形式对当代精神的体现与跨地域情感共通——来自全球的异域凝视剥离了木雕的灵性内核,逐渐转向了“全球南方崛起”的文化声浪。基于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通过梳理本校藏品与学院雕塑创作力量,从非洲木雕与中国当代学院雕塑创作的类型学与社会学意义上展开铺陈,以动物主题表现、家庭&族群与社会、信仰&宗教与祭祀&庆典、殖民与反殖民抗争、文化的全球性基因等几个主题单元的策划,并将非洲木雕与学院当代创作相结合,邀请数位当代艺术家及南艺师生共同呈现了此次《从刚果河到长江——南京艺术学院中非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展》。

 

我们试图追问:当刚果河的琢木雕刀与长江畔的金陵塑者相遇,非洲木雕是否不再只是原始艺术的标本,而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基因裂变的见证者。当木纹成为穿越大陆的密码,被祛魅的符号能否在中非人民的共情中重生?当长江倒映出刚果河的波纹,身份的重写是意味着文化本真性的消亡,还是一场更为坦诚的文明对话?

 

展览的最终成型,得益于谢燕申先生与张宏蔚女士对南京艺术学院非洲木雕藏品的无私捐赠;校科研处、国资处、非洲艺术研究所等相关部门与多方专家在展览前期筹备过程中的支持与指导;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的对参展作品的鼎力相助;美术馆工作团队对展品整理维护及展览相关工作的无私付出,在此一并致谢。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25年9月28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