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巡展“从来风俗亦有诗”即将开展 | AMNUA展讯

艺术家 | Artist

地点 | Venue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5号展厅

日期 | Duration

2025.09.30 - 2025.10.30

展览总监:靳军、韩文超、林书传

展览统筹:高高、海军

学术顾问:黄小峰、安远远

策展人:刘希言、李垚辰

策展助理:罗若凡、陈冠石

展览协调:张安平、张淑斐

展览设计:曹群、赵格

空间设计:看好艺术设计

藏品修复:窦天炜

藏品管理:徐研、王春玲、马亮、崔然然

媒体宣传:何一沙、吴靖、杜隐珠

视频制作:许之裔、邹德淑

行政支持:蒋思妤、岳君瑶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巡展扶持项目”

 

从来风俗亦有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古今人物风貌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首都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

赞助:020ART、北京鑫河艺博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飞行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百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5号展厅

  

 

1

展览前言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从来风俗亦有诗——馆藏作品中的古今人物风貌”展览,于2024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并获巡展支持。此次巡展落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不仅寄寓两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共同心志,也为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伙伴之间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风俗画不仅具有“风化幽微”的教化功能,还通过生动的视觉图景展现了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中的瞬间,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今天,随着摄影与影像技术的普及,现代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同样捕捉着当下的瞬间,借助镜头的视野与感光的成像,定格事件、渲染时代。尽管这些表现手法跨越数个世纪,但它们在审美特性和精神内核上却始终如一。通过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诗意”,展现出中国人崇尚礼仪、乐观豁达、顽强不息以及饱含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

 

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无不赋予现实生活以诗意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本次展览将古代风俗画与现代影像并置,旨在通过现代作品的视角,引导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古代风俗画中的人民性与诗意情怀。

 

展览分为“颂太平景观”和“捕寻常一瞬”两个板块,展示了社会礼仪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达。艺术家们通过宏观图景与微观细节的不同处理方式,探索了这两类作品在画面表现和情感传递上的共性。这其中,现代作品如同一束锥光,照亮了传统风俗画中的诗意,投射出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积极生活的身影。

 

展览中不仅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仇英、罗聘、钱慧安等古代画家的风俗画精品,还包括现代摄影家高帆、翁乃强、安哥、刘香成、许培武等人的馆藏代表作,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站,本着藏品对话、展览交流的巡展初衷,策划团队特别选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新入藏的《格里菲斯·茶路》相册,这一19世纪记录中国文化样态的摄影文献资料,作为风俗影像的另一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历史影像记忆,拓展了对古今人物风貌的理解与感知。

 

当庭前的婴戏声,漫过围炉岁朝的画面;当塬上的鼓声,纵横于黑白光影间。那些画面、镜头、事件、人物、时间,似远实近。它们共处一室,凝刻了瞬间,铺叙了永恒。

 

展览作品(部分)

 

一、 颂太平景观

 

该板块以展示社会群像的古代风俗画和现代摄影为主。如《宣和画谱》所言,风俗画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歌颂太平盛世和补益人民教化,有大量表现时令节日和仪礼出行的长卷流传。其中可见不同时代、地区的社会风土人情,也可通过故事的连环叙事、场景的松紧布局一探艺术家在画面安排和气氛营造上的匠心。群像同样是现代艺术家观察社会的对象,人群熙攘、庆祝节日、操练演习、奔赴旅程的下一站……这背后,是时代的新风和人民的气象。

 

 

仇英(款) 《岁朝图》(卷)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周文矩(款) 《观灯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倪端 《汴河奇观》(卷)/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缪晓春 《余》 摄影 200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二、 捕寻常一瞬

 

该板块以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古代风俗画和现代摄影、影像为主。社会由人民构建,大城由小事编织,兴盛繁荣的社会景观和旺盛生长的中国形象,由无数生动鲜活、安居乐业的中国人组成。在风俗作品中记录下的这些精彩生活瞬间,他们或辛勤劳作以诗颂时、或面对艰难苦中作乐、或敬老爱幼有礼有节、或忙里偷闲惬意放松。中国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善于从点滴细微中发现美的生活追求,始终贯一地存在于由古及今的风习记录中。

 

 

罗聘 《人物》(扇面) 

纸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詹巩 《尧民击壤图》(册)/之一 

绢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钱慧安 《人物故事》(页) 

纸本水墨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阮义忠 《“人与土地”系列,屏东县牡丹乡旭海》

 摄影 198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大卫·格里菲斯(David Knox Griffith)

《格里菲斯·茶路》高品质复刻版之一

摄影

1873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总监:靳军、韩文超、林书传

展览统筹:高高、海军

学术顾问:黄小峰、安远远

策展人:刘希言、李垚辰

策展助理:罗若凡、陈冠石

展览协调:张安平、张淑斐

展览设计:曹群、赵格

空间设计:看好艺术设计

藏品修复:窦天炜

藏品管理:徐研、王春玲、马亮、崔然然

媒体宣传:何一沙、吴靖、杜隐珠

视频制作:许之裔、邹德淑

行政支持:蒋思妤、岳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