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第七集:景行|商兔艺龙——中华优秀高古文化的新译与再造系列视频

2024-12-20

“商兔艺龙—中华优秀高古文化的新译与再造”项目包含展览、视频、文创等内容,承接商兔奔月。

系列短片将通过讲述兔子桑朵“种龙”故事,结合AIGC技术,以中华文明不同时代的“龙”为线索,回溯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文化珍宝...


第七集:景行

艺术总监:李小山

总策划:林书传 徐轩露

创意:汤淳


策划团队:高雅、王子皓、沈宁、刘婷、张迅、曾密、王韵、唐玲、倪清蓉

制作团队:刘昭漫、王思超、杨思琪、安雨辰


项目助理:沈俊杰、杨欣瑶、罗俊豪、丁鑫、葛欣慧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南艺传媒学院漫画专业、南艺高职21级动画方向   


 后期副导演(AIGC)

王思超

2000年出生于江苏宿迁市

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

现硕士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研究方向为艺术与科技、展示设计


从“画皮”到“画神”

“画皮”是形,“画神”是意。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从对表象的模仿开始,如今已迈向对人类意图、逻辑与情感的深度表达,这是一场从“画皮”到“画神”的蜕变。从“商兔奔月”到“商兔艺龙”的项目历程,是这一变革的缩影。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桑朶”不仅拥有精致的视觉形象,更承载了智能生成的叙事逻辑与文化意蕴,成为AIGC“画神”的鲜活案例。


画皮:图像生成的艺术起步

回溯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历程,“画皮”是它的第一个目标。以 GAN(生成对抗网络)为代表的技术,通过对大量图像数据的训练,生成逼真而美丽的视觉内容。从 StyleGAN 的高保真肖像,到 DALL-E、Midjourny 根据文字提示生成多样化的画面,AIGC 让机器学会了“画皮”之术。

在一年前的“商兔奔月”项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角色“桑朶”的形象通过 AIGC 技术得以栩栩如生。然而,惊喜之后我们便觉得AI无法取代人类,因为我们并没有办法控制AI完全限定好“桑朶”的形象,这些图像生成的美感仅限于表象——他可以是任何兔子,但成为不了独一无二的“桑朶”。

这一阶段的瓶颈显而易见:虽然技术可以复刻形态,却难以捕捉形态背后的情感与意图。这种“形有余而神不足”的局限,正是人工智能向更高层次进化的动力。


画神:语义大模型开启的新纪元

“传神者,形不尽而意在焉。”古人对艺术的期望,在人工智能中得到了新的注解。当语义大模型(如ChatGPT)出现后,人工智能从“会画”迈向了“会思”。这种跃迁不仅让机器具备了语言的理解能力,也为图像生成赋予了灵魂。

在“商兔艺龙”中,语义大模型为“桑朶”注入了“神”。我们将每一集的剧本传递给ChatGPT,让其先理解整个故事背景以及影片结构,从而建构出“桑朶”的基本特征,生成诸多样本后,经过我们的挑选,确定出“桑朶”的大致形象:“一只来自商周时期的兔子,圆圆的脑袋,身穿汉服,两个耳朵可以耷拉或竖起来。”得益于ChatGPT-4o强大的文本分析能力以及联动生态,我们无需特地“炼制”Lora即可维持“桑朶”的形象。并且随着对每一集剧本的叠加理解,“桑朶”逐渐拥有了清晰的行为动机和鲜明的个性,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语义大模型对故事逻辑的精准推演。我们让“桑朶”在不同时刻展现不同情感:穿越时空的惊讶、面对未知的好奇、追求梦想的坚定。这些情感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使他从一个形象跃升为一个“有神”的角色。


声音:画神的另一维度

除了图像和逻辑的“神”,声音大模型在“商兔艺龙”项目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语音不仅是角色的表达方式,更是其情感与文化的传递者。通过声音大模型,我们将项目组成员的声音模型进行融合,形成了专属于“桑朶”的音色。“桑朶”不仅能够说话,还能根据情境调动情感的高低起伏,进一步强化其“神”的表达。


“画皮”是技艺,“画神”是智慧。从图像生成到语义建模,再到声音的调动,人工智能正逐步迈向智性表达的全新阶段。“商兔”系列项目是这一历程的缩影,它证明了智能不仅可以创造形象,还可以塑造灵魂。未来,人工智能的目标不仅是“画皮”更精细,而是“画神”更动人。在这一进程中,人类与机器将共同探寻创造的边界,用技术与文化续写智慧的篇章。


王思超

2024.12.18

部分内容图片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