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靠:阿海作品展今日开幕
2023-09-12
2023年9月9日下午三时正,《十三靠:阿海作品展》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了开幕式。
开幕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致开幕词,“今天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这学期的第一个展览,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了中国著名艺术家阿海先生来举办画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
林书传谈及展览名字的由来,“这个名字是李小山老师起的,它其实是一个麻将的术语——十三靠。我们印象中阿海老师除了画画,还有其他娱乐的活动。”但是“十三靠”不仅仅是指阿海老师的爱好与娱乐活动,本次展览筹划两年之久,是一个迟来的礼物,因此,“十三靠”更多是代表他一直以来为本次展览做筹备的一个过程。策展人林书传还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出发,谈及阿海作品的变化到今天展出的44张新的作品,更多的是给大家呈现出了阿海的另一面。最后,他表示很荣幸能够担任本次的策展人并对在座的各位嘉宾、同学以及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南艺美术馆!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高名潞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高名潞提到了艺术家阿海作品的独特之处。“阿海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他一接触,就能够让你有一见如故的感受,初相识就会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他在水墨画与工笔画的领域中,对画作的创作做了一些实验性的改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生活中的“活泼感”,更有创作时的“沉寂感”,两者不可或缺,让观众感受到其作品中时间的肌理感和永恒的腐蚀性。
艺术家李津
艺术家李津认同了高名潞对阿海的评价,谈及1985年和阿海在南艺相处的日子,李津回忆到:“那时候几个朋友里就阿海是南京本地人,每逢周末他都会从家里带点酒和菜回宿舍,当时大家就盼着他早点带吃的回来,所以一见到阿海就有一种解馋的感觉。”这些经历让两人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回到阿海的工笔作品,李津认为,阿海画中的石头和人是引导大家进入作品的标识,重要的是画的背景,它不仅体现了阿海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程度,更凸显了其情怀和境界。李津还将阿海的生活环境与经历同他的气质联系起来,“南京草木厚实,像极了阿海给人们的感受,历史和时间在其中堆积,让作品显得深不见底,形成了独有的颓废和斑驳。他无法独处在‘光溜溜’的环境下,一定要躲在遮挡物和阴影里,让大家隐隐约约地看到他,这让我觉得好交友的阿海其实也是内心孤独的人,画面不免生出一种悲凉。”
独立策展人廖文
独立策展人廖文高度肯定了阿海的创作能力,围绕作品做出了两点分析。廖文认为,“一方面阿海的取材非常纷繁复杂,多如残花、瓜果、佛像、山石草木等等,然而阿海都能将这些物象囊括进他的气息和背景之中且不违和,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能力。此外,阿海使用的技法也很多样,工笔、传统壁画、印刷什么招式都用上,但他也都能将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我相信这真的是他多年实验和用功的结果;另一方面,不同于阿海日常吃喝玩乐时的‘泼皮样’,他作品的根基居然有很深重的文气,这种沉下心创作的状态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非常难得,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这几十年当中有特别多人挖空心思用各种方式做实验,反复颠覆传统,希望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阿海在内容和专业技术上有这么好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难得的一位艺术家。”
作家苏童
作家苏童指出艺术家阿海的作品与他的个人是分不开的,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放浪有度”——在生活中随性洒脱,在创作时严谨认真,这两者之间的“度”阿海掌握得恰如其分,在某种意义上这展现出了艺术家对秩序与规则的忠诚。苏童还提到本次展览的画册中令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未曾拥有过一个稳定的文化”,所有的理想创作都需具备侵略性,但这也意味着艺术家可能成为一个牺牲者。因此不要在绘画中美化我们的痛点,创作时的焦虑感是普遍性的创作心态。阿海也是如此,而他选择了化焦虑为动力,通过不停地创作去对抗孤独,通过寻求变化来对抗焦虑,这也是一个稳定的艺术生产的法则。
导演娄烨
导演娄烨认为,阿海作品中呈现出的的偶然性与随机性是很迷人的,这让他印象深刻。娄烨还表示很高兴来参加本次展览的开幕,也祝贺阿海的画展成功举办。
艺术家阿海
本次展览艺术家阿海上台向所有到场嘉宾致谢,并对艺术总监李小山和策展人林书传表达由衷的感谢。
艺术总监李小山
开幕式的最后,艺术总监李小山对本次展览做总结发言,李小山笑着调侃阿海即将步入老画家的行列,但“青春不是年龄,是心态”。回想两人在上海的画室里喝酒聊天看画,李小山感叹:“我发觉我本人做事情,没有满意的,每做一件事都是遗憾,但阿海不一样。”他一边说起一边演示,“阿海拿着画说‘你看这张多好,诶那张更好!’从这一点来讲,他比我的幸福感强,我希望,也期待阿海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
捐赠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阿海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作品,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代表馆方接受捐赠。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6日,欢迎各位前来观展。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