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演出+工作坊

2018-04-01

时间:2018.4.114:30—15:00

地点:AMNUA四展厅

演出时长:30分钟 

演出性质:非盈利性戏剧交流活动

电话咨询:025-83498761

工作坊《剧场肢体对历史材料的重建》

时间:2018.4.1  15:00—16:30

地点:AMNUA四展厅

活动时长:90分钟

活动费用:免费参与

报名方式:后台留言预约(姓名+电话)

编导/主讲人介绍

田湉

女,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舞蹈系客席教师。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舞蹈系客席教师。2015年入围“全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2016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作品创作项目”,出版专著《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2016)及英文版专著《Exploring on the Form of ChineseClassical Dance》(2017),教材《梨园舞蹈形态基础(旦丑两科)》(2017)等。创作作品《Chiaroscuro》《Co-existence》《YONG》等,《俑》获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项目(2017),受邀演出于The 21th Snowy Summer DanceFestival(2016,美国)、北京舞蹈学院黑匣子剧场(2016,北京)、国家大剧院小剧场(2017);《共在》获2017“国家艺术基金小舞剧项目支持”,受邀于“第八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演出于北京蓬蒿剧场。

第一部分:作品演出 Performance(30分钟)

《俑》系列

该作品是根据历史中的舞俑形态重建而来。主要以汉代出土的小陶俑为原始形态,用独舞“I”、双人舞“II”、三人舞“III”的形式展开,最终在剧场空间中呈现为汉代舞俑的意象群。编导澄怀味象,融汇古雅身法与当代剧场观念,带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塑造鲜活的舞俑形象,将已经逝去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打通贯连,从而建构起一个立足当下、包孕过去,又奔向未来的场域。观众将在剧场空间中看到一个个形态灵动优雅,朴拙浓厚的舞俑形象。作品既具备了一种世界性的剧场语言,也透露着编导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

 

 第一段:I 独舞

一抹敬天的仰视,

一次凝厉的破土。

有“仰望星空”的期待;

也有“破土而出”的欢乐……

第二段:II 双人舞

一颦一笑间抖落尘埃。

有“你来我往”的相遇;

也有“天涯共此时”的徜徉……

第三段:III  三人舞

深沉的呼吸里透着静谧。

有“冰雪融化”的沉缓;

也有“无所畏惧”的悠扬……

第二部分:工作坊Workshop(90分钟)

编导陈述:“舞蹈剧场”及其肢体重建方式

1949年库特·尤斯(KurtJooss)建立了福克旺舞蹈剧场工作室;70年代皮娜·鲍什(Pina Bausch)将舞蹈剧场推向高潮。舞蹈剧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与媒体社会形态的确立出现的一种新的剧场形式,展开舞蹈剧场的方式多是“多元”(diversity)且“跨界”(cross-boundry)的;各种跨界剧场元素被调用,同时为剧场服务。剧场是一个空间(theater)概念,而非一种戏剧(drama)艺术形式的概念。

结合《俑》中的剧场手段,(III)编导将谈及作品中的光影、(I)墙体人物与现实舞者的对话等跨界运用;(II)以及这部作品是如何从历史材料中重建肢体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