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讲座
“漫行记”延伸活动——我画连环画
主讲人:于友善 教授
Lecturer : Professor Yu Youshan
时间:2020.12.15 14:30—16:30
Time : 2020.12.15 14:30—16:3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Location : AMNUA lecture hall
我与连环画的缘分,肇于喜爱,延于稿酬。在我二、三十岁那段时光,曾经沈耽而一发不可收。每每应承一篇脚本,都会从收集文字所叙年代的背景资料,屋宇陈设,服饰道具始,接下来便是与故事里的男女老少,帝王将相,黎庶贵冑泡在一起搅着一团,短则几周长则数月,勾涂划抹,各种滋味,相拌杂揉。一俟付梓,辄然松快与空落间伴。至今已有好多年岁没碰了,偶尔想起仍有一丝丝空落落的感觉。 不知當年我勾畫揑造游走於盈掌線框里南腔北調東奔西突的小人兒們,可還記得我否?
于友善 庚子初冬
主讲嘉宾 Q&A
Q:有一篇文章形容您的作品——“融合了南北之性情:既有北地的刚毅峭立,又有南方的温情如水。”您是如何理解“南北融合”之于绘画之中?
A:经常听到“山东人豪爽大气,上海人圆滑小气”之说,而我遇到的多有例外甚至相反。我倒觉得与其说是区域影响笔墨特性不如说绘画样貌的呈现更多的取决于作者个体审美取向、性情融合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
Q:从艺三十多年,有没有对绘画感到厌倦的时候?如何将一件事情一以贯之地做了这么多年?
A:当然有,或者准确地讲是倦怠,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种感觉在我中年以后常常会有。这可能多半是因为,越到后来我越觉得中国画艺术的高妙精奥,即像高不可攀的山峰又像深不见底的森林。之所以我没半途放弃,我想了想,原因很简单——其他的行当我啥也不会。
Q:您的写意人物作品无论是罗汉还是仕女,都有一种很洒脱的感觉,这是写意独有的吗?那我们在工笔画创作中是否也可以达到这种洒脱的感觉呢?
A:我们抛开具体的作品作者不谈,仅就画种而言,写意潇洒工笔拘谨,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我心目中的“二徐”(徐熙和徐渭)一工笔一写意,但他们那洒脱潇散妙趣天成的风韵在我看来如出一辙异曲同工。遗憾的是,现今不说绝迹,至少是很难见到了。要么生宣画素描或者面面俱到巧布安排的“伪写意”,要么死磨细抠大施“苦肉计”的“假工笔”,无骨法用笔,欠气韵生动。
Q:您的水墨人物写生大多以单个人物为主,单个人物画考验的是构图、人物造型和笔墨形式,相比而言,在连环画创作中,侧重点有何不同?
A:最大的不同,是连环画叙事延续和画幅的流动。每幅之间的衔接、铺垫,当然,也必须考虑一个故事段落中,画面的节奏和呼应。
Q:您在创作连环画的过程中,从整幅画面的效果来看,如何安排墨色的浓淡?
A: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而定。浓淡,疏密,繁简,轻重可以传递出心理和视觉效果。如压抑、雄沉、舒朗、明快等等等等。
Q:在连环画的选题上您有偏爱吗?现在大家似乎都不太爱看连环画了,您觉得这个画种以后会消失或者变成更加当下的形式吗?
A:第一个问题,有,多喜古代题材的。
第二个问题,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Q:您在教学中更注重传递给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您认为现在的艺术学院教育是培养什么方向的人才?
A:格调、气息。当然,严格讲,这不属于知识范畴。我一向认为,艺术不是靠教出来的。一些经由艺术院校毕业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在艺术上辉煌,与他早年学校和教师关系不大,只不过他年轻时在某个学校待过了一段时间。有天赋有才情有选择的人,上什么学校受教哪个老师甚或根本就没上过美院,该成照样成。
考来美院最大的益处是,很多有志于绘画艺术的孩子聚在一起,烘染了氛围,无形中构成了一种或多种关系,或相互取长补短,或相互砥砺促进,或嫉妒较劲,互不买账。后者比前二者更有效。
Q: “AMNUA美术馆课堂”的第一期邀请了程楠老师为我们展现她的作品和教学思路,作为导师,您在展览现场对她的作品一一点评,现场教学,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学生们反映收益颇多,将课堂搬到美术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的教学形式您怎么看?
A:这个模式很好,多多益善。可以是任课教师现场讲解评述,也可以由展品作者当即与观众沟通交流,我相信,这对作者与观众而言,是双赢。当然,对丰富美术馆的展陈形式,活跃项目内容,是三赢。
主讲人简介
1957年出生于山东
1982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
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人物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
1989年《康熙跪师》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
1994年《儒林外史》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大奖;
1999年《九九春运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
2004年《天降大任》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与张友宪合作)
出版:
《中国一百贤臣图》
《中国画入门一人物》
《中国画精品“九九春运图”——于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