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Share:

Time:2019-05-15

每个人都得到一个舞台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这是一场德国重量级艺术家在中国的集体登场,9位20世纪最为重要的德国艺术家,除了德国当代艺术之父(亦是20 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现代主义的先驱维尔海姆·兰布鲁克(Wilhelm Lehmbruck),另有7位艺术家也各自有着重要地位和丰富谱系。其中,奈伊作品是首次来到中国展出。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  

这些人,丰富的联结与故事

 “每个人都得到一个舞台”,这是1969年约尔格·伊门多夫(J?rg Immendorff)在艾德霍芬剧场(Eindhoven Playhouse)登台表演时写的一段话。

这句话也适用于本次展览。相比于时下很多为了“凑”而“凑”的群展,该展做到了每位艺术家的系统叙事,给予每个人一个舞台。其中约尔格·伊门多夫的作品数量最多(24件),创作年代横亘30年,仿佛一个小型个展。

伊门多夫作品

伊门多夫作品《无题》,2007

这9位艺术家,其中一部分为出生于19世纪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现代艺术先驱: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奥托?弗雷德里希、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另一批则是1945年后涌现于国际舞台的一批重量级德国艺术家:博伊斯、A?R?彭克、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乔治?巴塞利玆和佩尔?柯克比。

乔治·巴塞利兹作品

我们可以从该展中读出这些伟大艺术家间的互文与关联。其中,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可视为关系的连接点:博伊斯、伊门多夫、A.R.彭克曾在此任教,吕佩尔兹于1988年至2009年担任院长。

 伊门多夫作品“国家画廊”系列,2005

博伊斯可谓伊门多夫一生的导师。1960年代伊门多夫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成为博伊斯的学生。1965年博伊斯的表演《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对伊门多夫有强烈的催化作用,让其深感画面和语言的局限性。在伊门多夫的作品中,博伊斯作为一个符号多次出现。作品《马塞尔的救赎》(1988)(Marcel’ s Salvation)中出现了博伊斯、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伊门多夫本人。博伊斯是杜尚的批评者,有评论家表示: “在此,伊门多夫几乎就像一个孩子想象着离异父母的重逢”。博伊斯与猴子,这两个意象也在伊门多夫多次出现。此次展览中,伊门多夫 “国家画廊”系列中有一件是博伊斯的肖像,背景有一群猴子。2005年,即伊门多夫离世的前两年,博伊斯牵着猴子的形象反复出现在作品中。在一幅未具名的绘画作品中,博伊斯站在满月下的树林里,牵着一只猴子的手。这个牵手的形象也被做成了雕塑,叫做《来乔丹,我们走》(KommJ?rchWirGehen)。“猴子是伊门多夫自我的象征,他将博伊斯作为精神导师,引领着猴子进化成更好的人。”该展的策划人之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解释道。 

 

伊门多夫作品《议会》,1978

伊门多夫与A.R.彭克是好友。在伊门多夫1977年的作品《德意志咖啡馆》中,伊门多夫与A.R.彭克在一张桌子旁的墙上相遇,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1970年代,伊门多夫生活在西柏林,彭克在东柏林,他们不能见面,只能写信,也就是在这期间,伊门多夫开始创作《咖啡馆德国》系列。巴塞利兹与A.R.彭克也是好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巴塞利兹仿效A.R.彭克,开始创作木头雕塑并对其着色。  

“毛细血管”般的沁入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展览现场
这并非只是一个“引入展”,一个被观摩的“外部系统”,而是一次回望、参照、梳理。正如郑闻所言这些艺术艺术家的名字,“在中国‘85美术新潮’以来的几十年间被艺术界反复提起,甚至进入了中国艺术院校教学和创作方方面面的‘毛细血管’之中。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展览现场

1993年,约尔格·伊门多夫第一次携画作到北京展览。为了把大型作品运进某宾馆画廊展出,伊门多夫同意卸下画框,画布“像桌布一样”穿过了门框。此次展览给了从未见过原作的中国先锋青年艺术家一次极大的震动。主持并见证这场展览活动的德国汉学家、歌德学院(中国)首任院长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评价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局面由此打开。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策展人郑闻 、柯荔蔓  

 自上世纪1980年代以来,我对伊门多夫、彭克、巴塞利兹等艺术家的作品一直深为喜爱。他们的作品以非常特别的面貌刷新了我对绘画这一传统艺术的认识。并且,他们的作品表面看只是一种直抒胸臆、不拘细节的率性之作,实质却深藏着严密的理性作为底子。” 南艺美术馆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表示。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次展览亦可看成一次德国近代史的普及。这次展出的120件作品,创作年代从1910年一直持续至2010年代前后,触及20世纪以来数次重要的艺术运动、思想运动、社会运动。从一战以前暗流涌动的德意志思潮、纳粹德国时期的艺术清洗、二战后东西德分立的意识形态冷战,直至现代德国的重新统一与崛起。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 

展期:2019年3月22日-5月4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文|Tuche

编辑| Panli

图|AMNUA Panli

原文刊载于《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