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素描III展览系列访谈
〉“艺术家不停地被他的职业带来很多负担”
〉“我把日记都当做素描去写”
〉“绘画本身的信息已经足够了”
〉“一个活人是不是具备他应有的穿透力”
〉“你失去了你的天真,非常世故”
〉“如何打碎艺术腔调,有时候还是要靠业余精神和穿透力”
王亚敏:
“素描I、II”涵盖了西方文艺复兴到现代的素描,以及大中华区域的青年艺术家的“素描”实践,它们相互之间是平行对照的。“素描III”想要延续地去做一个此类泛素描概念意义上的合集。谈到素描,我接触的艺术家们都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包括素描学习、教学、在艺术家艺术实践中的方位和意义等等也是如此。
刘小东:
我大概按时间来讲。其实小时候画素描,它就是所有绘画的基本功,都得练。练的方法就是对着静物,对着石膏像画,都是这样入手的。我入手的还有临摹,练习怎么样用线。我学的是西方的素描,但国画的那个线,老师也让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让你掌握精确度,素描是让你掌握精确度的训练方法。从小跟着大家一起这么练。小孩嘛,当时上学所有的概念就是基本功谁好。大家心里都知道谁好,因为他画得准确,或者形神兼备。素描要能达到这种程度,确实需要一个训练,都这么过来的。慢慢你年龄大了,离开学校,你要闯一下事业,以艺术为生,当个所谓艺术家的时候,素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描摹自然的问题,其实它能帮你去掉很多没用的东西。要能够用一根线就画到事物的本质,尽量画得少,或者直接找到事物的本质,这跟上学的时候不太一样。一个艺术家后来的素描可能会越画越简单。艺术家不停地被他的职业带来很多负担。比如一张油画,我们看了半天才看出是画的一个人物,堆了很多无效的色彩,像落满了灰尘一样。其实素描的作用就是让你的画抖一抖,把没用的东西都抖掉,它的精确度直接把人物或者静物传达得犀利。这都得靠素描,也就是说,素描就是你的眼睛、判断力,你要判断得极其敏锐。这是素描这时候起到的作用。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草图及日记》局部
王亚敏:
是你和对象之间一种反复地体验、判断、筛选的过程。
刘小东:
是。素描其实非常简单,你胡乱勾几根线,它会告诉你对不对,是否准确。一根线一画,你画不下去了,这张画你基本上是废了。有时候,一根线一勾,它自然就有一种呼吸感,有一种语言出来了。这时候,你要画多大的画都不怕,因为有一个结构出来了。它有点像长篇小说一样,在你脑子里有个复杂的结构,纵向的和横向的、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一个长篇小说可以贯穿很复杂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纲领,没这个结构小说就会写得一塌糊涂。因为生活中可说的事太多,你必须要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素描也是这样的,一个内在的结构和一个轴向,很重要的。
王亚敏:
您平时在外面现场绘画的时候,不断地闲逛、拍照、勾勾写写、吃饭喝酒聊天、录像拍电影等等。现在来看,您的绘画是越来越事件化地发生在现场,它是一个很饱满、综合的东西。对于您来说,刚才所提到的素描在这样的事件或者行为中的意义有变化吗?
《东》 2005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草图及日记》局部 2003-2005
刘小东:
我把日记都当做素描去写,因为确实是通过这种方式去拨开现实的谜。你去一个现场,它就跟生活一样,乱七八糟什么都会发生,你抓取哪一点?有的时候素描帮不上忙得时候,你写些东西让你的思路更加开放,能够穿插更多复杂的内容。其实理解起来,它就是精神上的素描,你可能不必用笔去勾这个形。其实毕竟画了这么多年画,对人物的大概安排、背景的纵深结构,脑子里面都在搭建着素描,而不像小时候非得要画出来。这时候素描会转化成精神层面上的,让你思考一些东西。譬如,晚上做了个梦记录下来,都是画画这个时候发生的事,它会让你的画面特别有意思地鲜活起来。所以今天对于我来说,素描不是一个简单的描绘过程,而是清理你头脑里东西的过程,让你直接达到事物本质,而不会让雾霾,(呵呵),迷惑。所以我非常重视素描。因为日常生活总是有很多事情打扰你,素描时刻提醒你最本质的东西。
王亚敏:
在不断收集的同时不断清理和筛选,留下一些觉得跟自己有关的东西,没有的就进不了你这个系统,包括视觉的、文字的东西。所以看您翻草图日记的时候,感觉是您个体意义上的往事重来。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草图及日记》 2003-2008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草图及日记》 局部 2003-2008
刘小东:
一个艺术家多画点,在破本子上多勾勾写写,回头对他帮助很大。有些事情会忘的,但如果曾经画过写过,记忆会很深刻。
王亚敏:
虽然画亦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面,您现在的绘画艺术更多是以一个现场事件的勾连生发来整体推进的,可以说是一个牵扯颇多的整体工程。以展览形式呈现的话,牵扯的面多了,会不会担心画面传达上有一些缺失?
《刘小东在和田》 2012
《刘小东在和田》 2012
刘小东和侯孝贤 2011
刘小东:
我觉得怎么样都行吧。有的时候,观众和策展人喜欢,你把背后的自己拿出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其实也有另外一种意义。看一张绘画不一定要知道它背后所有的信息,绘画本身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安静地去传达的那些东西已经足够了。说到这些补充材料,它们是我个人记忆的补充,对我个人档案系统是有意义的。画画的时候你头脑反应出什么东西,回头看对个人来讲是积累起来的过程的变化。现在的现场绘画方式,我也没有有意地去强化或去削弱它。目前来讲这样的过程比较多,做到哪一天我也不知道。
王亚敏:
记得您以前在上海的民生美术馆展过《儿时的朋友都胖了》,它纯粹就是影像、文献的呈现。我看了以后觉得比看您的绘画更有触动。个人感觉看您的绘画终归有一个美学系统参照,会想到绘画本身的问题。但是看那个的时候就觉得更新鲜、直接一点。而且它也没有扔掉绘画,它处处透出画家的视角和精准度。有人对那次展览也有意见,可能大家更喜欢您去画。
刘小东 《生命的富足》 1984-2006
《儿时的朋友都胖了》 1984-2014
《儿时的朋友都胖了》 1984-2014 影像资料
刘小东:
民生那个展览是想做一个跟绘画没什么关系的呈现,全是另一部分的东西,是我的摄影、日记之类的东西,都是日常所见的东西。这和绘画本身不是同样的展览,是以绘画为辅的展览,讲一个人怎么去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通过这种梳理可能会让事情清楚一点。我是围绕绘画背后进行很多功课的人,不是仅仅画一张画而已。所以那个展览用了很大气力。如果你要是去挑哪张摄影好哪张摄影不好,那就没意思了。它是一个思路的展览,围绕三十年生活变迁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展览。艺术的好坏、摄影的好坏,这些判断展览都不涉及,而是看看这三十年这个人是怎么判断生活,是怎样表达日常所见的。所以我也不会在意这个展览照片的质量或者其他什么,这些都不打紧,而是一个活人是不是具备他应有的穿透力。当你在一个行业久了,你会失去穿透力,会被迷惑。这时候你应该在别的行业试试,往往半生不熟的时候更具备穿透力。刚才说素描也是这样的意思,能够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很多好的绘画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就是它没有这个浮尘,它很单纯,率真,一下就触碰到灵魂一样。虽然从传统来讲,这张绘画可能有很多毛病,虚实、色彩以及各个方面都不讲究,但它就是可以达到你心灵很软的一部分,这个就是画家具备穿透力。具备这个穿透力的时候,其他不重要,画面的完整性、结构是不是合理,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它一下子戳到你灵魂软的地方。这就是艺术家的穿透力,艺术家要时刻警觉自己是否具备这种穿透力。我觉得,你从事艺术时间长了以后,会被自己日积月累的毛病掩盖掉,你失去了你的天真,非常世故。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时刻使自己业余一点,不要什么事都那么专业。你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你的艺术会越来越糟糕。不是你画得越熟练越好,艺术还是跟一个人的心灵、知识层面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有关。就像你进入一个官僚系统,一个人在里面虽然在变化,但你一接触就知道他是当官的。在系统里头,从科长到局长、从局长到部长的过程,他必须沾染着另一种打交道的方式。如果不是官僚或者是业余官僚,你一眼就能看得出。艺术家一样,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艺术家的艺术腔调,有的非常令人讨厌。如何打碎艺术腔调,有时候还是要靠业余精神和穿透力。要说底还是素描,就是最本质的那几根线你是不是还率真,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围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会有很多方面,一个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各个方面,保持反省,保持其穿透力。
2015年3月于798刘小东工作室 北京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素描及日记》《AMNUA素描III》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 南京
刘小东 《2003至2008年素描及日记》 《AMNUA素描III》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 南京
《刘小东在和田》 2012
刘小东在工作室 北京 2015年3月
刘小东工作室外景 北京 2015年3月
题图为:《刘小东在和田》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