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NEXT

分享到:

“悟空馆”的申亮与他的冷门绝学

在南艺美术馆的门口,一张题为《冷门绝学》的展览海报尤为引人注目。大红的底色上李小龙正在踢腿,让人好奇究竟是哪位艺术家如此大胆,来美术馆“踢馆”。

2024年10月15日下午,“申亮:冷门绝学”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展厅开幕。整个展厅被粉红和松绿的涂料分割成了上下两部分,申亮的绘画作品在如此明快的背景色衬托下显得趣味性十足。一面墙的小作品错落摆放,像是误入了某个欧洲贵族家的挂画墙,但细看下才发现,这是纯正的本土绘画。

展览现场

“骨骼清奇”的画画少年

申亮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镇上文化馆的美术校长。可能是环境的原因,他从小就开始画画。6岁时,申亮就开始了素描、速写、色彩的基础练习。他说他经常会捡文化馆学生不要的作业,翻过来在背面画,颜料也是用他们调色盘里剩下的。有一阵子每天都画文化馆的大门,他说那是个n型的门洞,寥寥几笔,两三种颜色就画完了。申亮的妈妈帮他数着数,说是得有100多张,后来被一个学生要走了,一张也没剩下,申亮说那是他最早的系列作品。“坐得住”似乎是每个画画少年的最初形态,小时候的不怎么合群,耐得住寂寞,爱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些特质,几乎都像是表明你拥有可以走上艺术道路的“骨骼清奇”,申亮也是个坐得住的孩子,他说对于画画这件事没厌倦过,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是靠画画打发的。所以在文化馆长大的孩子成了艺术家,如此自然而然。

申亮童年

16岁那年,申亮考上了央美附中,之后便在央美读大学、研究生,后来在北京住下,一直到现在。自此,家乡成了过往,童年成了回不去的地方。但是他依然保留着那个他画了一百多遍的文化馆的照片,父亲教学时的照片以及童年自己的照片。申亮说他最多画的是自己,因为画自己最安全。他给我看了他1985年左右时间画的自画像,又给我看了他读附中之前画的自画像,之后便是我们在展厅看到的那个风格的自画像。艺术家似乎都画过自画像,或许是探索自我、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或者只是因为方便练习。我觉得申亮似乎在把这些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记录和锚点。

申亮父亲教学老照片

用“坏坏的心思”到此一游

我问他从小就开始练习素描、色彩,之后在美院体系一直训练,这种训练会让绘画变得僵化并阻碍原发性的创作吗?他说,“我现在很享受美院系统训练的结果,虽然摆脱这个系统固有僵化的东西很难,但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了。我很在意‘画得好’这件事”。他说最在意的还是自己有没有一直在进步,如果是的话就满足了。于是我就想起我在之前发给他的提纲中问他的画算不算“坏画”。他说可能不算,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野路子”。这让我想起1978年Marcia Tucker在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坏画”展,那个展览的主旨是更专注于差异性风格,是对所谓“好画”的嘲讽。申亮的“坏”可能只是一些“坏坏的心思”。

这些“坏心思”体现在作品中存在大量字迹,比如一只狗的旁边要标注“中华田园犬”,比如在一匹脸上有斑的马的画上用铅笔写着“斑马”,又比如“快递孔雀”,还有一幅画着《西游记》蜘蛛精的画上写着“唐长老到哪了?”这些无厘头的字迹像是一种破坏,对完整画面的破坏,对油画上不写字的规则的破坏,像是在名胜古迹或是千年古木上刻着“到此一游”的坏孩子一般,其实也是对“画得好”的一种破坏。

展览现场

申亮有一个系列作品就叫《亮,到此一游》,是古建筑与小动物有关的作品。他说,“画小动物给我感觉比较中性,它没有服饰的干扰,千百年来长得都一样,有时在古寺庙里看到它们就像时光穿越了一样,它们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生气,有时会觉得是古今联系的纽带。去年我画的第一张与古建筑有关的作品时,有一只鸽子落在斗拱上,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应该如何去表现它,以及为什么要去画它。”

《亮,到此一游》系列

展览现场

传统与日常的烟火气

申亮这些年一直在关注的主题就是传统与日常,“我们一提到传统文化不由自主的就会是非常严肃很高深的感觉,无形当中已经高山壁垒束之高阁了,其实是看你有没有什么渠道进入,比如一开始我就是以一种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入的,把门槛降低,先走进去,先到此一游,再感受感悟,长时间的浸泡总是会有收获的。就像某天午后我看见了那只鸽子一样,瞬间拉进了我与古建的联系。”申亮如此说。或许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馆长单霁翔所说的,要用年轻人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去给他们介绍传统文化。申亮用小霓虹灯在复制古画上做作品,用当代特别世俗的东西给传统山水带来烟火气,他说这样观众会有个通道进入。观众感兴趣了,再去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就会容易很多。申亮喜欢《西游记》,喜欢宋徽宗的花鸟,自己家的斋号叫“悟空馆”。而所有这些他喜欢的事物申亮都习惯性地用笔去画出来,至今没有厌倦。

山水也霓虹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正以无形之手重塑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但此刻,在北京的“悟空馆”,有个东北的老男孩还在兢兢业业地用笔描绘他心中的世界,时而恶搞,时而幽默,这怎么不算是这个时代的冷门绝学呢?


原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24年11月8日艺齐赏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