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竹内亮导演在NHK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时留下了一个遗憾——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十年后,迁居南京的他决定弥补这一遗憾。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竹内亮在2021年再次踏上了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与旧友们重逢。
近日,《再会长江》电影版上映,引发了诸多影迷们的关注,导演竹内亮也带着他的一路趣闻来到南艺美术馆进行分享。在分享会现场,我们了解了竹内亮导演与中国、与长江、与南京的缘分,亦了解了很多电影成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会后,南艺美术馆官微有幸采访了竹内亮导演,请他跟我们聊一聊从业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与纪录片有关的诸多话题。
Q&A
AMNUA : 你拍过的第一部纪录片是什么?第一次拍纪录片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当时拍摄的方法和现在的方法有什么变化?
竹内亮 :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记得那应该是在日本拍的一部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当时的日本有各种补习班,有各种新型的行业都在做补习班,孩子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上好大学,就像是应试教育最后的尾巴。不过现在日本的应试教育就没那么卷了。
第一次拍纪录片肯定是很紧张的,毕竟第一部作品。好在当时也不是独立完成的,是在电视台里和很多人共同完成的。如果要说拍摄方法的变化,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当时我不出镜,手法也是传统的手法,机器也不一样。但是最基本的拍法还是跟拍,这一点没有变化。
AMNUA :你觉得纪录片相较于剧情片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众所周知,很多纪录片会有些枯燥冗长,这或许也是你抖音上发布的在电影院遇到的观众说“担心自己和女朋友会看睡着”的原因。
竹内亮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经常会有超出我想象的事情发生,这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剧情片基本上按照写出的剧本来拍,虽然也会有超出想象的部分,但是相对来讲纪录片的不可预知性更让我着迷。
AMNUA : 你才入行的时候,在没有接触到纪录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去拍剧情片?
竹内亮 :我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科幻电影,看了1968年上映的第一部《猩球崛起》之后我决定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想拍科幻电影。后来我上学学电影的时候打了一份工,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去送报纸,那些报纸是免费的,我每天都会看报纸,发现现实发生的故事总是超出我的想象。然后开始好奇人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逐渐我就开始喜欢了这种现实的题材。虽然还是想当导演,但却不是科幻,因为我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丰富。那么现实题材的这种丰富、魔幻就足够让我兴奋了。
AMNUA :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拍摄《再会长江》的?当时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经历给你带来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竹内亮 :2021年突然想要拍《再会长江》,其实一直有这个想法,因为拍的《长江天地大纪行》不是很满意,觉得自己拍得不够好。11年前拍《长江天地大纪行》的时候是跟电视台拍的,那时候不会讲中文,感觉跟主人公的交流没有那么顺,通过翻译去采访当地人也不可能做得那么有深度,而且我当时在日本居住,也没办法更深度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就想再来一次,这次想要做得更好一些。
AMNUA : 你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再会长江》一直在讲寻找第一滴水,第一滴水在片中你没能看到。那在镜头外你有没有看到?后来有没有再去寻找?
竹内亮 :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时候很震撼!因为日本没有那么大的江,全长竟然有6300公里,而且宽度也非常宽。尤其是南京的那块江面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第一滴水我没有看到。如果要再去寻找的话得看我体力,当然还是想去,但是这么跑一趟真的挺耗体力的。纪录片导演其实是个体力活儿。
AMNUA : 第一滴水在我看来像是《海贼王》里one piece一样的存在,所以最终有没有找到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是伙伴,重要的是旅程。日本人对于追寻一个很难的最终目标是不是有一种热血?
竹内亮 :你这样解读还蛮有趣的。好像真的是这样,但是我也不太好说这是日本人的民族情结,但是确实有这样的热血。
AMNUA : 你认为此次《再会长江》除了弥补十年前的遗憾,还有什么新的特别发现?
竹内亮 :我觉得是价值观的变化,跟十年前相比。比如茨姆一家,他们的婚姻观家庭观都有变化,原本是父母给孩子安排结婚对象的。但是现在他们无所谓了,甚至不结婚都无所谓。这个价值观的变化非常大。他们发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当然,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给所有人带来的变化。
AMNUA : 作为一位外国导演,你如何理解“母亲河”这个概念?你在分享会上说日本没有母亲河。
竹内亮 :我觉得“母亲河”就是家的感觉。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人连自己的老家都没了,但是他们看到长江的时候就觉得回家了。人在不断地变迁,祖祖辈辈在迭代,长江像是唯一没有变化的东西,环境、生活都变了,但是长江还是那么壮观,一直保护着中国的老百姓。
AMNUA:从《大纪行》到《再会长江》,十年的时间,你的心态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能否讲讲心路历程?
竹内亮 :十年前我是游客,从日本飞过来,看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拍,但是比较表面。现在的话就算是“亲戚”了,可以更深更集中地记录。心态的变化就是变得亲切了吧!
AMNUA : 在路演的过程中,有观众对你说“没有对长江的爱,没有对中国的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你认同这句话吗?
竹内亮 :肯定的!我如果没有对长江的爱,或者对中国没有那么热爱的话,根本拍不出来。我的片子就是我的视角、我的心态。通过电影就能看出来我对中国的爱!
AMNUA : 你会对拍摄对象产生情感吗?如果有的话会影响你的电影叙事吗?
竹内亮 :当然!我和拍摄对象都是朋友。影响叙事应该是没有的,我把情感都展现出来了,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这确实有点主观,但是主观和客观没什么好不好,也没什么对不对,我喜欢拍主观的真实。因为有了镜头,多多少少都会干涉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真实,就连监控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在我看来,越主观越真实。导演出镜也是为了展现我的主观。
AMNUA : 你拍摄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很受欢迎,也扩大了你的影响力,你觉得短视频的拍摄和电影拍摄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竹内亮 :短视频更重视画面一些,比大荧幕的画面要讲究漂亮一些,构图也会讲究一些。电影要讲究起承转合,但是短纪录片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当然,短纪录片里如果有那类似“刺激”的东西最好,但如果没有你也没办法,因为不是剧情片,没办法做出那种假的反转。
AMNUA :拍摄纪录片有时候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点像,都是去平视对象,人类学家做完田调之后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经历《再会长江》这趟旅行,你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
竹内亮 :没有结论。我不是学者,我要做的是故事,所以导演不需要下结论,结论是观众决定的。电影是导演和观众合作的作品,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
AMNUA :你选择的拍摄主题有时候会有点危险,比如像《再会长江》中车子陷入泥坑,如果没有及时被救援可能就很危险了。你在踏上拍摄的未知旅程之前,你太太会对你有些什么叮嘱吗?
竹内亮 :我当时出发的时候觉得应该没问题,想的不多。但是经历了危险之后我们都有些后怕。想着下次再去的话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准备两辆车,而且一定要准备卫星电话,万一没信号的时候还能用那种联络方式去求援。
AMNUA:你最喜欢南京的哪些地方?
竹内亮 :家里!!!
AMNUA :除了《三国志》,你最近在看哪些跟中国有关的故事?
竹内亮 :最近在看《王者天下》,是个讲秦始皇嬴政的故事。还有个日本人写的关于孔子的小说,我看中文比较吃力,虽然也能看得懂,但是会累,所以看书的时候我想轻松点,就看日语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