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NEXT

分享到:

2023 | C020沈凌昊 :日常史诗:林中小屋

2023

一个关于时代的

艺术文献记录项目


Q&A

1、2023年代表作品或最特别的作品(自选)?

日常史诗:林中小屋

2023

影像装置(慢动作视频、电视、植物、花盆、铁网、锁) 

尺寸可变 

 “日常史诗”是艺术家沈凌昊从2013年持续至今的长期影像创作项目。该创作项目源起于2013年9月苹果发布会推出的iphone 5S手机的全新功能Slow Motion (慢动作视频),即在同样的拍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画面信息与帧数的超高速摄影方式。 

在“日常史诗:林中小屋”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挑选了16个拍摄于2022年上海所发生的日常瞬间,并以一种流动的形式散布于充满各类植物盆栽的网状结构之上,试图创造一个关于影像、声音与时间的场域。在停滞的时间之中,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林中小屋”,面对个体的生存处境与利维坦般的外部世界,艺术家所居住的小区内有一片中心绿化区,在封锁期间成为其释放内心焦虑、休息思考的空间,他每日往返于家与这片有边界的绿林之间,如同一个猎手捕捉一息尚存的生命体验,缓慢倾泻的泡沫;煮沸的水;追逐飞过的鸟;在无人的车库中开车急驶;循环播放去年的飘雪与烟火,在慢镜头下,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很多原本无法观测的时间片段在我们眼前被解析和呈现,影像的声音也被无限放慢,如同一首时间的短诗在空间中缓缓撕开,并将对于现实的焦灼感转化为一种更为渺远的真实。


2、工作室位置、平米数、租金情况?

上海青浦区别墅区、120平、自宅


3、画廊合作及代理情况?


4、艺术作品的收入占年收入的百分比?

没具体算过,大概50%左右


5、是否有其他工作?

大学教师


6、2023年个人在生活或创作中有着怎样的变化或转变?

创作上让自己慢下来,开始拒绝一些没必要的展览减少内耗,生活上考虑造个娃。


7、您觉得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变化?

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来的变化主要是由所有的从业人员共同构成的,近年来展览预算与需求都缩水严重,展览也大多呈现为一种本土化的艺术嘉年华,因多种原因展览大多无法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与讨论环境,也缺乏对于国际艺术语境的关注与对话,一片自说自话下的繁荣场景。最近我有关注到一些本土非营利艺术机构运营都比较困难,都在“为爱发电”但缺乏持续资金的注入。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一直以来都是相对中心化,且严重缺乏西方艺术系统下由非盈利机构、艺术驻地、基金会提供的艺术内部造血生态,未来想做艺术家的年轻人可能会更少,整体的经济环境对于理想主义而言非常残忍。

 

个人简介

沈凌昊

198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生活与工作于上海。

沈凌昊的创作媒介涵盖摄影、影像、装置、写作等。在他的创作谱系中,⼀极源起摄影,如同⾯向真实世界的感知器,⼀极触动⾁⾝,营造⾝⼼灵的交感共振。他关注的历史、真相、时间、现实都收纳于极具个⼈⻛格的艺术现场之中,对于个体⽣命的尊重与当下现实的危殆共同构筑起对于“主体性”的关照。

多年来,沈凌昊的艺术实践始终致⼒于光与空间的在地性、实验性探索,其代表性的光学场域互动装置通过新材料与技术的运⽤,探讨技术在艺术中的可能性与感知外延,并作为⼀种观念的语法。他运⽤感光材料的“留光性”呈现时间的回溯及忆的易逝性,通过影像对个体经验形成的作⽤赋予特定空间以强度,达成与每位临场观众的当下连接,重构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并唤起⼈之脆弱易感、存在与联觉。

沈凌昊曾获“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美术馆展出,包括:“TAG·新当代-离岸”(青岛,西海美术馆,2023); “墨丘利的尾巴”(武汉,武汉美术馆,2023);“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北京,松美术馆,202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广东,广东美术馆,2023);“记忆宫殿”(深圳,华美术馆,2021);“向光而行”(北京,北京时代美术馆,2021);“沉睡者的抵抗”(秦皇岛,UCCA沙丘 美术馆,2020);“Murphy Award 墨菲奖提名展” (旧金山,SOMArts艺术中心,2016);“Regarding Beauty”(科林斯堡,科罗拉多摄影艺术中心,2015);“SIPF 2012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