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对谈由姚斯青主持。并邀请了艺术家李怒、梁绍基、罗旖旎、余果、郑江五位进行讨论。“切入现实的探险”,旨在挣脱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风格的陈旧理论叙述,在日益复杂且严峻的当下语境,将切入现实的批判性重新视为艺术实验的主题,从艺术家的经验分享中发现不同的探索路径和艺术智慧。
著名艺术家梁绍基先生回顾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访俄期间对俄罗斯巡回画派与恢宏的俄罗斯文学关系的追问,这条文脉曾深刻影响我国,最终变为主题先行,一味诉求戏剧性、“纪念碑”性使现实主义创作渐变空洞僵化。他认为,在自己不加分类的创作中,以蚕为创作媒介,是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前期工业文明这一历史节点上的自发选择,通过虚与实、柔软与坚硬的并置与转换,焕发出东方精神气质对自然与生命意志一贯的敬重,艺术家不提供标准答案和解决方案,而应该用自己的持续创作不断提出令人内省的发问。他也重点比较了这次展览展出的《8字谜》与90年代时创作的一件在铁刨花行走的行为作品,讲述了两次创作时不同的心境变化,指出克服不确定性和艰困,勇往直前地实践极其重要。他激情洋溢地分析充满了真挚的感染力。
艺术家李怒赞同梁老师“不加分类”的做法,他认为今天的艺术应该是直切现实的刀锋,而不同媒介的运用只是不同的解剖手段,其目的是打破隔绝人们内心和外界之间关联的壁垒,改变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并试图建立一条重新思考的路径。在说到他此次展出的两件视频作品时,李怒简要地介绍它们都是在最近两年的有感而发,是以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单刀直入。作品《一生要走多远的路》就是一次直接的身体行动。一张倚靠在李怒背部的铅板,经过数小时的敲打,逐渐显现出李怒的背部轮廓。李怒通过这件作品提出“雕塑即行为;行为即雕塑”的创作理念。行为是构成这件雕塑的唯一手段,同时,雕塑也是承受这个行为唯一结果。而影像《飞机》则是记录了2022年10月23日下午李怒躺在围墙上休憩的一个时间片段。李怒试图通过睡眠让身体和意志彻底剥离,用意志去剥离意志——主观性地放弃行使意志的能力,从而将身体置于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或甚至于危险之中。此外,他也被问到有关公共艺术创作的看法,聊到2019年底他在中蒙边境的克鲁伦河上浇筑的一道近40米长的冰墙作品《铁幕》,这件作品最终随着季节变化而消融于河水之中。李怒认为,艺术在今天已经不存在所谓公共与私密的区分,无论在哪里呈现,都无法逃逸公共意识的审核,但它依然一定是有话要说的,是必要的而非选择性的。
青年艺术家罗旖旎通过将冰岛和上海的空间体验重叠,以阐释她在过去一年所获取的魔幻现实的感知力。她认为人面对自然时的恐惧感与特殊时期的行动受限所带来的恐惧感是一样的,但它们往往容易被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所过滤,人总是会自动地美化现实以减轻生活的重负。因此,在作品中,她用土豆粉所制作的屏幕来表明在人的视线与现实之间的“美好”介质。
艺术家郑江介绍了他过去五六年的持续创作,即在家乡浙江缙云完成的“岩宕三部曲”《翡翠》、《地珠》、《童塔》,他是以一种高度简约而克制的视觉语言来完成他对现实的体会。郑江重点讲述他今年刚刚完成的《童塔》,长期以来,将夭折婴儿的尸体抛入特定的建筑物中是一种乡俗;郑江认为,这种习俗自然地折射了人性的幽暗面,以及对生命麻木漠然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早夭的其他人也只是侥幸的“幸存者”。同时,郑江亦点出目前学院教育中写实主义绘画训练的狭隘之处,他以现实主义的早期先驱库尔贝为例,阐明在现实主义诞生的原初语境中,它们本是充满革命性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社会变革意识的自然结合,这对当下应有所启迪。
艺术家余果结合此次展出的作品《碛石与危岩 :羊角镇的地表现实》阐释了他对“现实”的看法,他认为“现实”常常作为我们一种理解自身经验的视角,但更应该注意到,“现实”也是被建构和生产出来的。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我们经常接受到的只是隐含着特定价值观的“媒介现实”和“话语现实”,因此他更感兴趣的是在创作中呈现出“现实”的生产过程。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艺术家也许能够成为另外一些现实的生产者。此外,他也强调,个体具身经验的不可替代性和真实性,认为身体的当下感知有逃逸于话语之外的潜能。
主持人
姚斯青
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专业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现为定居北京的独立学者与策展人。
对谈嘉宾
李怒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Bursary大奖。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之中,将客观真实性之下的自我经历和主观化感受作为创作媒介,表现了对于社会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以及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
梁绍基
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以其在实践中把蚕作为主题和材料而闻名,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
罗旖旎
(b.1994) 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20年研究生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余果
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于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余果的创作涉及绘画、录像、写作等多种媒介。
郑江
1980年生于中国浙江。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