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分享到:

活动时间:2020.11.10-11.25

活动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5号展厅

“回旋阵列”

5#展厅

“回 旋 阵 列”

展览时间丨2020.11.10-11.25

Exhibition Duration:2020.11.10-11.25

展览开幕丨2020.11.10 15:00

 Opening Time:2020.11.10 15:00

展览地点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5号展厅

Exhibition Venue:5 HAll of AMNUA

项目策划丨宣文陵 

Curated by:Xuan Wenling

艺术家丨蔡悦宁 

Artist:Cai Yuening 

平面设计丨金玉衡 

Design:Jin Yuheng 

媒体宣传丨刘婷

Media Publicity:Liu Ting

音频技术支持丨张霖

Audio Tech:Zhang Lin

摄影、摄像丨张楠

Photograph and Vedio: Zhang Nan

项目前言

“在地性”,这个词的英文是Site-specific art,也可译成“特定地点艺术”(简称“定点艺术”)。从词义看,“在地性”并不复杂,就是指为某一特定地点而创作的艺术品,作品与其存在环境有必然的联系。从宽泛意义上说,这个术语可用于任何或多或少与特定地点有关的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五号展厅曾经是"名人馆",一直以来服务于馆藏陈列展。在一次公共教育的声音项目测试中,我们发现五号展厅的空间与声音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于是邀请了一些实验艺术家实地探访这个空间,艺术家的反馈坚定了我们想要将这个“传统”的展厅焕发“实验性”的想法。这个像隧道一样的空间与实验性的在地作品产生了化学反应,每一束灯光的反射、声音的波动都在与这个空间进行对话,不断地测试,只能愈发让我们惊叹,这是个有着生命力的空间。
对于观众与美术馆的关系,美术馆理论上曾经很强调一种浸入式的观看。但是美术馆空间的单一性与冰冷感,再加上围栏、铁马等天然阻隔,观众很难沉浸其中。如果观众没有办法走进艺术情境之中,那么“浸入式”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操作,或者说是一个伪命题。
而五号展厅空间本身置于美术馆的角落,因为美术馆椭圆形建筑外壳的原因,这个空间的不规则性以及对灯光要求的特殊性反而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当观众走进五号展厅的时候,一开始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越深入其中,随着声音、周遭环境——尤其是光线还有特殊的艺术品——的变化,他们越能感受到空间愈发收紧的包裹感,会不自觉地融入到空间所营造的环境之中。我们拆掉了展厅的门,这其实有一个意图想要传达:观众和艺术之间是没有“门”的。我们意外地发现,在拆掉了大门之后,这里像是打开了一道“任意门”,跨过那道曾经的“门”,观众可以通往另外一个空间,就像是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里一样——那是一场梦,也是一个现实。
这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之前做展览的时候,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作品,而很少注意于展览空间,艺术和展览空间难道真的是割裂的吗?我们的答案是:作品和空间其实是互相选择,互相成就的。任何严肃一点的公共艺术创作,都不会不考虑在地环境,对这类在地艺术品而言,如果将其从特定地点移走,它就会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意义。就像我们希望呈现的展览会是实验性的一样,我们启用这个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实验。
注:“在地性艺术”这个词是由美国加州艺术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1928-)提炼和推广出来的,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的年轻雕塑家们首次使用,因为他们那时已经开始接受大型城市在地艺术的公共委托了。而“在地性环境艺术”(Sit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art)也曾被建筑评论家凯瑟琳·豪特(Catherine Howett)和艺术评论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描述为一场文化运动,它的出现是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对现代艺术(Modern art)的反动——现代艺术作品往往是可运输的、分散的,只能作为市场和商业对象存在于博物馆中,所以当代艺术家们要在特定地点创作固定的、不能被商业化的艺术作品,也不再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主要展出场地。这样一种与现代主义精英式创作路径相反的艺术思潮自1960年以来蔓延于西方艺术界,公共艺术正是众多探索方向之一,它引起了人们对艺术的在地性及历史语境的关注——艺术为特定地点而作,它不能被移动或改变。

作品介绍

Cyclic Array 
《回旋阵列》,视听装置,2020 Cyclic Array, Audiovisual Installation, 2020

时间将事件以线性的、有序的方式排列与构建,而时间知觉塑造着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意识的绵延或现象的瞬息万变。相对于时间可以较为客观地被测量,时间感知则与个体的机能相关。当两个事件在极短的时间相继出现,事件之间顺序性与同时性的界限亦越发模糊。

《回旋阵列》是由八个监听音箱与光束灯组成的多通道空间装置,每个音箱会按顺序播放录制好的时钟指针走动声音。当展厅中某个音箱发出声音时,其对应的光束灯亦同时亮起。展厅本身复杂的声学环境令观众在不同的位置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而音箱在空间中的分布则增加了这种体验的独特性与不可预测性。
展览现场

音箱与光束灯以纵向布置呼应展厅的环状纵深空间,声音与光在展厅中交织并产生回旋的视听效果,探索不同个体对于时间知觉的阈限。随着不同通道的声音信号加快出现,原本离散的事件认知将趋向连续,展厅客观的物理空间与时间感一并融合为更个人的、更内在的场域。

本作品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委托根据5号展厅的空间属性创作。

艺术家介绍

蔡 悦 宁

蔡悦宁,电子音乐人、艺术家。她通过对现象的思考与内化,将各种场景、情绪转化为声音表达。她曾参与多部实验戏剧的配乐制作,并于美术馆、画廊等艺术空间表演。而在艺术创作中,她将这个思路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并使用声音、影像、网络、文本等媒介,她的首部影像作品入围18届瑞士洛桑地下电影及音乐节实验短片竞赛单元。在最近的创作中,她专注于声音对于空间组织、权利结构与叙事的再现等议题。2019年成立独立厂牌Metasonar,探索声音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涵与潜能。她现为同济大学朱哲琴声音实验室合作艺术家。